纪宁说:“欧美国家的网球市场已逐渐进入饱和阶段,中国被认为可能带来新的爆发性增长点。”他认为,在中国这个网球新兴市场,应更充分地挖掘体育明星的商业价值。“这有利于全面释放中国体育经济的增长潜力。”
6月21日,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消息,自然资源部原党组成员,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党组书记、局长钟自然被开除党籍,涉嫌受贿、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。
随着参与网球运动的人逐渐增多,中国网球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。纪宁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:“我们在做一个项目,在北京朝阳区规划一个‘大满贯网球文化公园’,将汇集所有大满贯要素。人们既能在此观看全球顶级赛事,也能在场地上训练和比赛。”纪宁说,这仅是一个案例,但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网球运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,也越来越专业化。作为体育产业的参与者与观察者,纪宁表示,不仅北京,全国各地网球运动设施也发展得越来越好。
根据美国CNBC网站梳理的数据,通用汽车及其合资公司在华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5%左右降至去年的8.6%,中国市场盈利占通用汽车全部盈利的比例也有所下降。2022年,斯特兰蒂斯集团表示只在中国地区保留其旗下Jeep品牌的进口业务。
笔者跟多位省级、市级税务人士交流得知,目前并没有全国性查税部署。一些地方根据当地税收大数据风险提示等对个别企业查税,是日常工作,也是税务部门正常履职。毕竟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税收、社会保险费和有关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,发现偷逃税、少缴税行为,理应依法制止,否则就是渎职。
日前,多个2025年马拉松赛事已开始预热报名,跑友们摩拳擦掌,希望能多中几个热门签。为了明年3月能站上心心念念的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道,没有中签的小刘花费2200元购买了赞助商名额。过去一年,他前后购买了3场比赛名额,花费数千元。面对越来越低的中签率和水涨船高的名额费,小刘开始对马拉松有点祛魅了。
近年来,从北上广深到“十八线”小县城,各种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火了起来。在各大赞助商热火朝天入局之下,马拉松的门槛越来越高,这一项全民性质运动为何越跑越贵?
中签率低 有人报30多场仅中7场
去年,马拉松赛事开始常态化回归后,跑友们有了更多的检验场和聚集地。特别是今年以来,随着报名人数的进一步增加,热门马拉松赛事“一签难求”,中签率甚至跌破10%。12月20日,2025武汉马拉松中签结果揭晓,共有约45万名跑友报名,中签率约9%,相比上一年赛事,报名人数增加近1倍;此前的无锡马拉松中签率更是仅为3.45%……
一般来说,获得马拉松参赛名额的方式有:抽签、直通、慈善名额、赞助商名额、官方邀请等,但如今都是僧多粥少。有跑友分享称,2024年报了30多场马拉松赛事,只中了7场。也有人一年报12场只中了3场。
随着入场券越来越难拿到,炒名额现象开始出现。
记者在二手平台上看到,一些热门的马拉松名额需求旺盛。其中已公布中签的2025武汉马拉松,有卖家报价2799元一个名额,称百分百能中。此外,2025无锡马拉松12月27日开始报名,有卖家称2200元可以直接中签。
“毕竟供远小于求,大型马拉松比赛,几十万人无法如愿参赛已是常态,高价名额主要集中在赞助商名额这一块。”小刘称。
对于这种现象,跑了15年马拉松的赵先生称,其实只有极少数头部赛事中签率低,部分中小赛事甚至还需要凑人数。
报名费上涨 跑友晒年度超万元账单
一边是扩大的人数规模,另一边是越来越难拿到的名额,而跑友们还发现了一个趋势:报名费悄悄上涨了。
有媒体统计,2024年国内多个赛事项目,报名费涨幅从6%到100%不等。
实际上,报名费只是小头,如今跑友们跨城市参赛和家庭式参赛,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旅游不断让花销上涨。
“参加一次‘半马’,150元报名费,500元左右酒店费,往返交通费几百上千元,在当地吃几顿饭几百元,有时候还会买特产逛景点。”有跑友说,去外地参加一次马拉松比赛,费用大概在3000元左右,省内一次花费约500元。
在某社交平台上,网友杨先生晒出了自己的年度账单,11场比赛耗资3万多元。赵先生则称,他今年参加了4场马拉松,花费约6000元。
为何越跑越贵?马拉松背后有本“经济账”
城市之所以纷纷加码马拉松,看中的是马拉松“城市广告”的作用。一场成功的马拉松可以让城市名利双收。例如,据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,2024无锡马拉松撬动2.8亿元经济效益,数以万计的参赛者和观众在餐饮、住宿、交通、旅游、展厅销售等产业上形成拉动力。
对跑友来说,马拉松为何越跑越贵?“虽然热门马拉松赞助费可以达到成百上千万元,但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是一次城市演练的过程,仅政府部门就涉及数十个,前后周期甚至达半年之久。实际上主办方极少有赚钱的,各个方面都需要成本。”业内人士表示,现在马拉松赛事越来越多,赞助也越来越难拉,摊在跑友身上的成本因此逐渐上涨,许多比赛报名费也随之“水涨船高”。
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表示,随着马拉松市场的不断发展,赛事可能会更加下沉,同时也可能更加注重赛事的品质和体验,以满足跑友们的多样化需求。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